爸爸去哪儿:中国式好爸爸缺席家庭生活

2013年11月04日11:52  新闻晨报

  人物记者 黄佟佟

  2013年11月2日,芒果台台办主任兴奋地在他的朋友圈里宣布:《爸爸去哪儿》第4期收视率再次大幅攀升,跃至13.7点,继续位居全国第一。《爸爸去哪儿》为什么这么火,当然是因为它新鲜热辣的野外综艺的方式,搬到野外,让节目的种种不确定更具自然和不可抗性。真人秀演员一旦置身户外,他们的表演性以及电视台的干涉力都降至最低点,最大程度地展示真实人性。其次,更因为明星孩子天真可爱的外表,而最重要的,则是它引发了民众对于亲子教育中父亲缺失的大思考。从这一个角度看,它倒有可能成为激发中国亲子教育反省的一块敲门砖。

  从节目的剪辑来看,芒果台显然不想得罪这5位千辛万苦请来的明星爸爸,俨然想把他们当成“中国式好爸爸”的典型。 4位大陆爸爸共同的特点,是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普遍很少在家,缺乏单独带孩子的能力与愿望。张亮本身就没有长大,李湘[微博]老公王岳伦[微博]基本上对女儿“手足无措”,就算是最有父亲权威的郭涛[微博],也一直以说教为主。前体操王子则更为搞笑,一开口就信心满满地夸自己是好爸爸,结果不但菜做得超烂,而且基本搞不定女儿,完全没有父女之间的亲昵,几乎没有与女儿的对视。有资深的儿童心理学家甚至建议田亮应该去看心理医生,“因为他几乎没有情感能力”。

  事实上,在收视狂欢的同时,《爸爸去哪儿》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,那就是,大陆的父亲普遍在家庭生活里缺席,他们以工作、学习、应酬、养家糊口为理由,回避了许多情感的付出。当然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家庭死循环,父亲公然或者隐秘地退出家庭生活,亲子教育完全由母亲承担。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,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对儿女都不利,儿子经常被孤独的母亲当成父亲的替代品,成为母亲索取感情的对象,这将造成他们长大以后性别认同的困扰,形成回避型人格;而女儿面临同样过多的感情依赖与索取,这样家庭长大的女儿,缺乏与男性相处的经验,或多或少埋下将来婚姻不幸的引子。

  在做这个节目之前,张亮、王岳伦、郭涛、田亮显然都以为自己是好爸爸,但没想到在真人秀的放大镜下,他们在观众眼里并非如此。这样的家庭里,父亲尚且如此,普通家庭的亲子状态可想而知,这倒让这个节目的名字更具有了一种反讽的意义——是啊,中国的爸爸们,他们都去哪儿了呢?为什么他们都不在家呢?

 

分享到: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意见反馈 电话:010-82612286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